1. <acronym id="azfem"><strong id="azfem"></strong></acronym>

  2. <track id="azfem"></track>
    <td id="azfem"></td>

    <track id="azfem"></track>
    <acronym id="azfem"><strong id="azfem"></strong></acronym>
  3. <track id="azfem"></track>
      <p id="azfem"></p>
    1. <acronym id="azfem"><label id="azfem"></label></acronym>

    2. <td id="azfem"><strike id="azfem"></strike></td>
      您當前的位置 :首頁 > 環保 > 清潔能源
      投稿

      形成新時尚 養成好習慣——上海久久為功抓好垃圾分類“關鍵小事”

      2023-06-07 21:37:27 來源:新華社 作者: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

       

       

        “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是個系統工程,需要各方協同發力、精準施策、久久為功,需要廣大城鄉居民積極參與、主動作為。”近日,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勉勵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垃圾分類志愿者。在肯定垃圾分類取得的成效之余,也對這項工作提出殷切期望。

        上海是全國最早全面開展垃圾分類的城市之一。2019年1月,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》經上海市人大表決通過,于當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。近4年來,從“扔進一個筐”到“細分四個桶”,從“規定工作”到“自覺動作”,從“新時尚”到“好習慣”,垃圾分類成為上海以“繡花功夫”推進基層治理的縮影,也為超大城市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供了生動注腳。

       

       
       
           從“一個筐”到“四個桶”,細分類帶來新成效

        “得知經過這幾年的宣傳推動,垃圾分類在你們那里取得新的成效,居民文明程度提高了,社區環境更美了,我很欣慰。”在回信中,習近平總書記寫道。

        6月1日上午8點,在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的瑞虹新城一期小區,不少上班的居民一手拎著公文包,一手拎著2個垃圾袋——一包干垃圾、一包濕垃圾,來到小區固定的垃圾箱房,熟練地將干垃圾丟入黑色桶,將濕垃圾倒進棕色桶,裝濕垃圾的袋子則扔到一旁的干垃圾桶里。

       

        5月23日,在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愛家豪庭小區,垃圾分類志愿者在投放時間段內服務。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

        “出門前在家就把垃圾分好類了。”小區居民田小倩說。

        嘉興路街道瑞虹第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華磊說:“一開始,大家不清楚什么是干垃圾、濕垃圾。但堅持幾年下來,小區推進垃圾分類不斷取得新成效,老百姓的參與度越來越高。”

       

        5月23日,在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愛家豪庭小區,垃圾分類志愿者查看垃圾分類投放情況。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

        對居民來說,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最直觀的變化,是小區環境衛生的改善。年近七旬的社區垃圾分類志愿者吳青葆告訴記者,原來小區每層樓道都有垃圾桶,“方便是方便,但天熱的時候味道特別大,還有很多蚊蟲”。實行“撤桶并點、定時投放”,一開始大家不適應,但幾年下來養成習慣后,居民都能自覺自愿分類倒垃圾,樓道里也清爽多了。

        近4年來,緊盯“關鍵小事”不放松,垃圾分類給上海社區面貌和生態環境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改變:

        ——上海生活垃圾分類實效保持穩定,濕垃圾分出量基本穩定在干濕垃圾總量的35%左右,可回收物回收量日均達到7284噸。

        ——居民區分類達標率從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》施行前的15%提高到目前的95%以上,單位分類達標率達到95%。大多數居民已養成自覺分類習慣。

        ——生活垃圾末端資源化處理能力穩步提升。目前,上海已建成焚燒廠15座,濕垃圾集中處理設施10座,全市生活垃圾焚燒和濕垃圾資源化利用總能力超過3.6萬噸/日,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2%,實現原生生活垃圾“零填埋”。

       

        從“規定工作”到“自覺動作”,垃圾分類促進基層治理形成合力

        “希望你們繼續發揮志愿者在基層治理中的獨特作用,用心用情做好宣傳引導工作,帶動更多居民養成分類投放的好習慣”,在回信中,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殷切期望。

       

        5月23日,在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市民驛站,垃圾分類志愿者在交流工作經驗。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

        垃圾分類習慣,貴在堅持、重在養成。特別對于上海這種常住人口超過2400萬的超大城市來說,垃圾分類沒有群眾參與、全民行動是不可能實現的。

        群眾參與,用“繡花功夫”推動垃圾分類走深走實。在上海市長寧區虹旭居民區,居民們正在把堆肥箱里發酵出來的“綠色材料”,和土壤拌在一起鋪在種植箱中。

       

        上海市長寧區虹旭小區居民在整理改造社區花園。居民們把堆肥箱里發酵出來的“綠色材料”和土壤拌在一起鋪在種植箱中(2020年4月22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

        虹旭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吳紅萍說,原來“味道大、惹人嫌”的濕垃圾,經過分類發酵竟成了種花種草人士的“搶手貨”,秘訣就在于精細處理。

        帶有油水的廚余垃圾并不適合堆肥,虹旭居民區將濕垃圾進一步細分為餐前垃圾與餐后垃圾;可回收物種類繁雜,混投反而不利于回收,有的小區將一個回收桶擴展為5個桶,玻璃、金屬、塑料、紙張、衣服分門別類進行投放……

        從最開始的“四分類”到嘗試“六分類”“八分類”,從分辨“這是什么垃圾”到思考“垃圾還能怎么分”,上海垃圾分類的這些新變化、新路徑,很多是從居民們“你一言我一語”中想出來、試出來的。

        群眾參與,為很多疑難雜癥找到解決辦法。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目前上海還存在垃圾分類源頭管理有待加強、資源化利用水平有待提升、源頭減量困境有待突破等問題。

        上海市靜安區臨汾路街道陽曲路570弄居民區,面積大、居民多、租客多,大家作息時間很不一樣。如果堅持一早一晚的固定投放時間,投放時段外垃圾箱房緊鎖,會給住在這里的人們帶來不便。

        “我們調研發現,小區住戶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較高,具備延長垃圾箱房開放時間的客觀條件。經多方協商,決定實行24小時開放,同時由居委會和物業公司加強管理。”陽曲路570弄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嚴蕾說,“垃圾分類已成為社區重要的議題之一,每次討論起來難免‘七嘴八舌’,但爭論中大家找到了最適合自己小區的分類方案。”

       

        在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宇泰景苑小區內,社區垃圾分類指導員協助居民進行垃圾分類投放(2019年6月24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

        群眾參與,加快在基層形成共治共享的合力。龐大的志愿者隊伍讓垃圾分類理念更加深入人心:在長寧區榮華居民區,來自西班牙、日本、韓國的志愿者把垃圾分類宣傳冊翻譯成外文分發給外籍居民;在虹口區,上海首家“垃圾分類事務所”成立,旨在發揮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橋梁紐帶作用……

        統計顯示,上海招募垃圾分類志愿者超過71萬人,平均每9名注冊志愿者中就有1名參與過垃圾分類志愿服務。

        在長寧區虹儲居民區,垃圾分類開始推行時,老年居民總是“搞不清爽”,一批白領站了出來,幫助老年人學會“四分類”。有的白領趕不上投放時間,老住戶也會捎帶著幫忙扔垃圾。

        “白領教白發,白發幫白領。”虹儲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支穎說,“如今,社區商量個什么事兒,既能發動起老居民,也能叫得來新住戶,垃圾分類促進基層自治形成合力。”

       

        從“源頭減量”到“變廢為寶”,久久為功繪就生態文明新畫卷

        在上海城投老港基地的“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”,除了讓濕垃圾進行厭氧發酵產生沼氣用于發電,還有一小塊區域專門用于集約化養殖黑水虻。

        “這些小蟲子吃濕垃圾,它們胃口大、長得快,資源轉化率高;蟲子本身是優質蛋白,做飼料很搶手。蟲糞也不浪費,可以做有機肥。”上海城投老港基地規劃建設中心主任馬聰帶著記者邊走邊看,“通過這種處理方式,我們不僅生態化處置了濕垃圾,還變廢為寶,使其產生更高的價值。”

        垃圾分類,小事不小,事關生態文明建設大格局。在回信中,習近平總書記要求:“推動垃圾分類成為低碳生活新時尚,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、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積極貢獻力量。”

        垃圾分類“新時尚”,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。近4年來,垃圾分類投放設施不斷優化。上海不少街鎮推進垃圾箱房智能化改造,為轄區分類投放點加裝智能感應攝像頭和語音提醒系統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黨工委書記劉俊告訴記者,通過遠程監督、實時對講、語音提醒等功能,相關部門可對小區垃圾的投放情況進行實時查看,做到及時發現、整改。

        除了前端投放,后端處置同樣有科技創新的助力。“從最早的挖個坑埋掉,到現在分類處置,綠色和創新成為垃圾處置的關鍵詞。”上海城投老港基地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曰豐說,“我們對濕垃圾展開能源化、飼料化、肥料化探索,資源利用率進一步提升。”

       

        5月23日,在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愛家豪庭小區,垃圾分類志愿者在演示垃圾分類智能回收機的使用。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

        垃圾分類“新時尚”,也離不開制度創新的引導。在上海街頭,一些看似尋常的休閑長椅可能“大有來頭”。上海市寶山區高境一村小區最近新添置了兩把“再生”長椅,它們由居民投遞在智能回收機里的廢舊衣物、塑料瓶等可回收物加工制成,在小區添置“再生”長椅的活動現場,還有塑料廢棄物制成的環保袋、咖啡渣制成的T恤,展現著垃圾“再生”的更多可能。

        “投入回收物就能獲得個人賬戶積分,我把一些積分捐贈給小區公共賬戶,用于添置公共設施。”附近小區居民季阿姨說,“我們積極參與廢棄物循環利用,非常有成就感。”

        有小積分的大能量,更有一張網的精細統籌。匯聚全市200余個街鎮、5000余輛清運車、25個集中處置設施……在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類信息平臺,全市生活垃圾分類、收運和處置實現了“一網統管”,“科技+管理”讓城市更干凈、更整潔。

        做好垃圾分類,關系到廣大群眾的生活環境,關系到節約使用資源,是社會文明水平的重要體現。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長鄧建平表示,接下來上海將加強垃圾分類硬件建設和提高管理水平,進一步提升源頭分類實效,不斷展現城市生態文明新形象。

      責任編輯: 王薛灃
      版權聲明:
      ·凡注明來源為“今日報道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、音視頻、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,版權均屬今日報道網所有。未經本網書面授權,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、轉載或建立鏡像。
      ·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      不良信息舉報信箱 網上投稿
      關于本站 | 廣告服務 | 免責申明 | 招聘信息 | 聯系我們
      今日報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(C)2005-2016 魯ICP備16043527號-1

      魯公網安備 37010402000660號

      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观看,欧美熟妇精品一区二视频,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,久色婷婷精品无码
      1. <acronym id="azfem"><strong id="azfem"></strong></acronym>

      2. <track id="azfem"></track>
        <td id="azfem"></td>

        <track id="azfem"></track>
        <acronym id="azfem"><strong id="azfem"></strong></acronym>
      3. <track id="azfem"></track>
          <p id="azfem"></p>
        1. <acronym id="azfem"><label id="azfem"></label></acronym>

        2. <td id="azfem"><strike id="azfem"></strike></td>